爽歪歪的宜賓,誰都遭不住
發布時間: 2021/07/15點擊:
長江,牽動中華文明發展的大河之一。沿長江逆流而上,直到盡頭,便是有著“萬一長江第一城”之稱的宜賓市。
圖片來源:站酷 攝/亞玲蟈蟈兒
宜賓地處四川盆地南部,在這里,四川盆地逐漸往云貴高原過渡,大大小小的山丘取代了一望無際的平原,因此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各自平分了宜賓1327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。
再搭配上四通八達的水域網絡,雖然少了些許成都巴適的氣息,但多了幾分山河交織帶來的江湖氣質。
萬里長江第一城
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峰,從源頭奔騰至宜賓的這3464公里中,各段都有不同稱呼,卻唯獨到了這里才始稱長江。
和岷江、金沙江在此碰頭之后,造就了宜賓市三江交匯的獨特地理位置,也構成了宜賓市橫跨東西、連通南北的水域交通網。
圖片來源:站酷 攝/layy
水是探尋華夏文明發展軌跡的重要線索,自古以來,物資的運輸、人口的流動、文化的交融都以水為據。
古時,處于三江交匯處的宜賓是漢族和西戎、南蠻的雜居區,也是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分界線。在中原政權強盛之時,這里屬于中原王朝;到了中原政權衰落之際,這里又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占領。
在這片土地上,充沛的水資源促成了幾代王朝的興衰和民族文化的融匯,共同交纏成為宜賓歷史的脈絡。
圖片來源:站酷 攝/layy
宜賓之下地勢漸平坦,長江水流便從這里開始變緩,古代宜賓碼頭的“六渡八幫”之說也由此誕生。
六渡即北關渡、東門渡、上渡口、中渡口、下渡口、合江門渡;八幫及干貨幫、成都幫、敘渝幫、敘瀘幫、五板幫、竹木幫、鹽幫、嘉陽幫。南來北往的客商和馬幫絡繹不絕,將著名的“五礦”載至長江沿岸;也讓來自云貴高原的牛群出現在了自貢無數制鹽作坊中。
淡茶濃酒總相宜
宜賓三千年,既是酒都也是茶鄉。
中國3600年的釀酒史,宜賓不曾落下半載。據《史記.西南夷列傳》記載:獨蜀出蒟醬,蒟醬是僰人釀出的果酒,而人類酒文化的初始,便源于這一杯果酒。
自此,中國酒文化發祥地之一的名號便在神州大地傳播開來。
宜賓有長江自西向東穿過,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長江,為宜賓白酒的釀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活水資源。
圖片來源:站酷 攝/layy
同時,這里雨熱同季,氣候溫和,空氣和土壤適宜釀酒所需的微生物生長。窖乃酒之魂,以生長著豐富微生物的土壤筑窖,宜賓白酒怎能不香悠久,味醇厚?
宜賓的制酒古窖可追溯到明初時期,源起1368年的古窖池群,是現存最為古老的地穴式發酵窖池,至今已不間斷生產653年。這些沉淀著歷史醇香的老窖,不僅誕生了被譽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五糧液,也傾吐著這座城市的清韻。
圖片來源:站酷 攝/亞玲蟈蟈兒
大自然厚愛宜賓的另一證據,是茶。
僰道出香茗,悠悠三千載。隨著歷史變遷,宜賓的茶也在與時俱進。唐朝出碾茶,宋代產磚茶,元明時期則盛行剪刀茶。建國后,宜賓更是以川紅功夫茶再次驚艷世人,并以其紅艷的湯色、高香味濃的獨特口感躋身“中國三大功夫紅茶”之列。
圖片來源:百度
當茶酒的千年之爭在這里得以握手言和,我們才有幸嗅到了清茶和濃酒交織的醉人氣息。
躲不過的味蕾誘惑
在宜賓,吃什么是一場很難得出結論的思考。
是吃一碗傳說遇火即燃的燃面?還是嘗嘗薄到透光的白肉?抑或就著夜色擼一把香脆的烤豬鼻筋?總之,無論吃什么,宜賓都有一百種方法讓你的胃巴巴適適。
燃面是最具代表的宜賓味兒,花花綠綠的芽菜花生碎,再加一勺紅亮寬重的辣椒油,每一口都能吃出這里淳樸直爽的人情味。
圖片來源:小紅書 攝/世界上最會吃的人
至于白肉,更是讓無數肥肉反對黨們直呼真香的存在。
白肉講究三分肥七分瘦,切得薄而透亮。夾起一張,再輕輕一甩,肉片便乖乖裹纏著筷子。蘸一蘸加了蒜泥蔥花的醬油,濃油赤醬所特有的香氣便像施了咒似的,順著白肉往上爬,在每一條纖維上扎根。
圖片來源:《風物中國志.宜賓》 攝/張律堂
天氣越熱,宜賓人越要到街邊吃燒烤。
宜賓燒烤不同于燃面和白肉的霸道,纖細的簽字上串著玲瓏肉塊,秀氣地不得了。所以這里的燒烤沒有串的說法,吃貨們更愿意叫它“把把燒”。
把把燒里的C位,是烤豬鼻筋。《人生一串》播出之后,豬鼻筋便成了燒烤界的網紅。豬鼻筋口感彈軟,具有醇厚油香,裹上辣椒面和花生面之后,就成了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賦予牙齒和舌頭的VIP待遇。
圖片來源:百度
不管是萬里長江第一城,還是中國酒都,都只是宜賓留給過眼客和耳聞者們的表面印象。
在真正熱愛這座古老小城的人心中,宜賓從來不是帶有華麗標簽的宜賓,它只是淳樸舒適的理想家園。
- 上一篇:好吃的四川人,為啥總愛扎堆往樂山跑?
- 下一篇:四川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綠